新农村新文化建设新论

顾益康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委员、省政府参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以文化建设来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深刻认识以文化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活动的精神凝练、哲学提升和历史传承,也是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和历史认知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包容性、发展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国际发展新形势,切实把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时代潮流,积极促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努力凸显文化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和科学发展强大支撑的地位作用,这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纵观历史,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农业大国和文化大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日久弥新。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但还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替代;农村作为我国广大农民生存发展基本地,其功能和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农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中的主体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替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传承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明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也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普遍存在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和重提高农村生产力、轻提升农村文化力等问题,“三农”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认识到提高九亿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建设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把农村作为文化建设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重点,必须把文化建设落实到“三农”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与新文化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二、从文化视角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从文化的视角来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方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演进中最重要的一个关系。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典籍《易经》的“阴阳”的二元理论的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来解释城乡关系,可以加深我们对统筹城乡规律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易经》把天地万物都归结于“阴阳两仪”的太极本体,许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阴阳两仪”的二元关系。“阴阳二元”理论本质是把很多社会事物都认为是阴阳二元的统一体,体现一分为二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其强调是阴阳和谐共存不可分割,阴阳互为依存、阴阳互补互促、阴阳共生共荣的关系。太极图中阴鱼与阳鱼相互交媾,浑成一体,形象的体现了阴阳融合、和谐一体的关系,体现了阴阳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内在关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行而上学是一点论。”城与乡是同男与女、山与海一样的“阴阳两仪”的二元关系,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城为阳,乡为阴,城市繁华,乡村宁静,男女结合才能营造和谐家庭,城乡分割两败俱伤,城乡融合互促共进,城乡分工协作、融合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发源地,是农业的集聚地,城市是工业文明、现代文化的先发地,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制度,这种“阴阳失调”、“城乡失衡”的问题使得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三农”问题的严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也是城乡失衡、阴阳失调的恶果。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国阴阳二元和谐融合的文化哲学思想,体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城乡阴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城乡的发展差距是应该缩小的。我们现在讲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在承认城乡客观差异性的基础上,纠正以往重城轻乡、城乡分割对立的偏差,建立城乡“阴阳”互补互促、融合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促的新型机制,

(二)从文化的视角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与要求,这五句话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的有机统一,实际上体现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但在现实中,存在着注重经济建设、轻视社会建设和偏重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偏差以及简单套用城镇建设的方式方法来搞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由于缺乏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支撑作用的深刻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要求都有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生产发展”包含了以文化建设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弘扬产业文化、品牌文化,提高生产者的文化素养和生产品的文化含量,构建以文化建设来全面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机制;“生活宽裕”即包括了殷实宽裕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了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乡风文明”直接反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倡导营造奋发向上、文明健康、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村容整洁”体现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传承人居风水文化、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爱清洁、讲卫生、重绿化、亲自然的生活习俗,按照品质生活、人居文化的要求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构建优美宜居的村庄环境;“管理民主”就是要弘扬廉政文化、提倡民主文化,体现了以民为大的民本思想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文化。因此,在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中,要更加强调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文化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三)从文化的视角认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坚决任务,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文化力对农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我们既要传承和弘扬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和农作农艺,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农民勤劳朴实、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文化品质,还要用现代产业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生态创优、能人创业的“五创”机制来推动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的环节,都要体现科技与文化的作用,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在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中,要体现农业集约化、多功能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推进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进四”,大力发展农村品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价值链,走出一条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教兴农、文化惠农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来。

(四)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农村新社区建设

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村庄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地,也是发育最早的人居村落社区,它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传统社区,这其中许多村庄体现了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和庭院经济的优秀传统人居文化,成为宜居宜农的历史文化名村。但也有好多村庄,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区建设都缺乏科学的规划与指导,也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再加上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影响,使得农村社区建设明显的落后于城市社区的建设、村庄环境脏乱差、农房建设杂乱无章、基本公共服务严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等问题十分严重。从目前普遍的情况来看,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还体现的不够,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务实地体现到农村新社区的建设中去,从如何让农民享受品质生活、优美人居环境、完备公共服务的人文关怀和弘扬人居文化的视角,完善提升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水平,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五)从文化的视角认识新农民的培育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最艰巨的任务。城乡差距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滞后,最重要的还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上的差距。可以说,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但是,各地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培育中普遍存在着不够重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的问题。有些人简单化地把有文化仅仅理解为提高农民的文化学历水平,机械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其实,从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让农民有文化,不仅仅是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学历教育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要让农民既能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够接受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要让农民树立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让农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同时,还要提高农民创业创新闯市场的能力,形成先富带后富、追求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

(六)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基层组织的建设

农村的基层组织和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和领头人,新农村建设要求有一批有思想、有思路、有能力、有激情、肯风险、善管理、敢担当的新村基层干部。从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弘扬廉政文化、勤政文化和善政文化,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养、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改善党群关系、党群关系,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积极倡导善政善治、廉政勤政的政治文化,要让基层干部敬畏群众、善待民生、崇敬自然,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要致力于建设学习型和服务型的基层组织,向群众学习、向先进学习、学文化、学理论、学法律、学技术、学管理,做到善学善思、善作善成。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为农民群众解忧排难上,把农民群众最要紧的、最要命的、最要面子的事情做好,做到利民惠民、有求必应,与农民群众同喜同乐、共创共富。

三、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文明古国,农村地域面积广,村庄数目多,地方特色明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保留着浓郁的乡村特色文化和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推动新时期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农村原本存在的、世代相传的朴实优良的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优秀特质,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和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智库,全面实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齐头并进。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传承“阴阳”二元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谐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体制机制。要按照“阴阳”二元差异和统一、浑然一体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体现农村美丽、宁静、生态、和谐的特质,克服照搬照抄城市建设的弊病,形成田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城乡相得益彰、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要传承和发展以民为大、民生为重的民本文化;以农为本、劝农兴农的重农文化;扶贫济困、悬壶济世的慈善文化;天下为公、均富共富的大同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文化;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的侠义文化;“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文化;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孝悌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养生文化;依山傍水,风水择居的人居文化和上善若水、廉政恤民的善政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传承和发展茶饮文化、丝绸文化、稻作文化、农时节庆等农业产业文化。要努力使这些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成为新时期新农村精神文明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文化力。

(二)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这既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的有效途径。在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把文化建设贯穿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型农民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缩小城乡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的差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同时,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程建设中,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新农村展现的不仅仅是新面貌和新形象,而更多的是新气质和新生机,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都能体现健康向上、活力四射的文明发展方向,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文明建设形成互促共进的内在机理。还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创新闯市场的勇气与激情,以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转型、大提升。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覆盖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抓手,也是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全面贯彻以城带乡的原则,发挥城市文化中心的作用,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要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农民群众参与和享有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文化权益。要积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拓展投资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鼓励文化界积极支持和指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与殷实富裕的物质生活相得益彰,让全体农民都过上文明幸福的品质生活。

(四)把文化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新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农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乡村旅游业、农家乐等新型的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使他们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新亮点。同时,要积极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产业化,积极扶持农民发展农村文化团体、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戏剧、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走向市场、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实现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此外,要积极鼓励城市的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名人下乡进村,将城市的文化资源积极引入农村,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形成城乡文化产业互促共进、共生共荣的新格局。

必须坚持“以文化促文化,以经济促文化”的原则,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文化力的支撑,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品牌文化,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含量,赋予优质农产品以文化的内涵和外形,全面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实现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进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多样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有文化的农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做到文化发展为了农民群众,文化发展依靠农民群众,文化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